大动脉炎不同诊断或分类标准的临床诊断效能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大动脉炎日本Ishikawa诊断标准、修正的日本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分类标准以及基于中国人群的诊断模型在中国大动脉炎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纳入自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和住院部的大动脉炎患者149例,同期累及主动脉或其分支的其他血管疾病患者12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特征、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不同诊断/分类标准/模型对大动脉炎患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结果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方面,中国诊断模型分别为90.60%、80.95%及86.18%和...

Ausführliche Beschreibung

Gespeichert in:
Bibliographische Detailangaben
Veröffentlicht in:中华医学杂志 2016, Vol.96 (27), p.2134-2137
1. Verfasser: 孔秀芳 纪宗斐 马莉莉 戴晓敏 闫焱 陈慧勇 杨程德 马玲瑛 戴生明 武丽君 姜林娣
Format: Artikel
Sprache:chi
Schlagworte:
Online-Zugang:Volltext
Tags: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Beschreibung
Zusammenfassung:目的比较大动脉炎日本Ishikawa诊断标准、修正的日本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分类标准以及基于中国人群的诊断模型在中国大动脉炎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纳入自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和住院部的大动脉炎患者149例,同期累及主动脉或其分支的其他血管疾病患者12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特征、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不同诊断/分类标准/模型对大动脉炎患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结果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方面,中国诊断模型分别为90.60%、80.95%及86.18%和85.80%,日本Ishikawa诊断标准分别为34.23%、99.21%、64.00%及66.70%,修正的日本诊断标准分别为84.13%、79.87%、81.82%及82.00%,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诊断分类标准分别为83.89%、83.33%、83.64%及83.60%。中国诊断模型、美国分类标准以及修正的日本诊断标准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度最高的是中国标准,特异度最高的是Ishikawa标准,诊断效能最高的是中国标准,Ishikawa标准诊断效能明显低于其他3种标准。结论中国诊断模型基于中国人群建立,采用现代影像学技术,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ISSN:0376-2491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2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