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同乡会馆的社区功能
C912.8; 四川的同乡会馆,多数起源于明清两代。曾见于记载的四川各地同乡会馆则基本是清代移民所建。而一般非省垣、非近代正式开埠的州县会馆,以四川最多,湖北、湖南、江西次之。四川会馆分布密度之高,举国无二。明清时期四川的同乡会馆及其文化现象,尤其引人注目。清咸丰、同治年间,会馆的互助功能逐渐扩展于同乡之外,及于社区建设的若干事项。清光绪末年(20世纪初),政府推行“新政”,地方公益事业次第兴办,会馆的公益机关功能逐渐消失,其自身组织形式亦开始变化。从民国元年(1912年)到抗战以前(1937年)的20余年中,是旧会馆陆续转为同乡会组织的时期。同乡组织扮演了社区建设中心势力的角色。民国以后,政...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中华文化论坛 2002 (3), p.41-46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C912.8; 四川的同乡会馆,多数起源于明清两代。曾见于记载的四川各地同乡会馆则基本是清代移民所建。而一般非省垣、非近代正式开埠的州县会馆,以四川最多,湖北、湖南、江西次之。四川会馆分布密度之高,举国无二。明清时期四川的同乡会馆及其文化现象,尤其引人注目。清咸丰、同治年间,会馆的互助功能逐渐扩展于同乡之外,及于社区建设的若干事项。清光绪末年(20世纪初),政府推行“新政”,地方公益事业次第兴办,会馆的公益机关功能逐渐消失,其自身组织形式亦开始变化。从民国元年(1912年)到抗战以前(1937年)的20余年中,是旧会馆陆续转为同乡会组织的时期。同乡组织扮演了社区建设中心势力的角色。民国以后,政府功能的加强和改善,民族意识的勃兴,新行政法规、社团组织的出现,客居异乡的同乡人士的土著化,都加速了以原籍地域为禁限的会馆组织的衰微。 |
---|---|
ISSN: | 1008-0139 |
DOI: | 10.3969/j.issn.1008-0139.2002.03.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