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不同烈度地区伤员早期伤病情况调查
目的对汶川地震后四个不同烈度区域的伤员伤病谱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探索震后不同烈度下的伤情类型及分布特点,为医疗救援力量配置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汶川地震分布于四个不同烈度区域的8个市(县)地震伤员资料,以震后两周为时间周期,按外伤/伤口类、急性消化道感染类、皮肤病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类、其他类进行伤情分类,并对受伤机制、受伤部位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震后不同烈度地区前3d外伤/伤口类比例皆超过90%。随震区烈度升高胸部、腹部外伤比例明显增高,而下肢受伤明显降低,各烈度区之间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震后一周各烈度区域呼吸道感染患者比例开始迅速上升,两周左右趋于稳定,比例高达50....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7, Vol.12 (2), p.112-115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Schlagworte: |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目的对汶川地震后四个不同烈度区域的伤员伤病谱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探索震后不同烈度下的伤情类型及分布特点,为医疗救援力量配置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汶川地震分布于四个不同烈度区域的8个市(县)地震伤员资料,以震后两周为时间周期,按外伤/伤口类、急性消化道感染类、皮肤病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类、其他类进行伤情分类,并对受伤机制、受伤部位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震后不同烈度地区前3d外伤/伤口类比例皆超过90%。随震区烈度升高胸部、腹部外伤比例明显增高,而下肢受伤明显降低,各烈度区之间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震后一周各烈度区域呼吸道感染患者比例开始迅速上升,两周左右趋于稳定,比例高达50.1%。72.2%。10、11烈度地区皮肤病类的比例较8、9烈度区高出一倍左右。四个烈度区域急性胃肠炎类与其他类患者在两周之内总体相差不大。结论研究强震后不同烈度区域疾病谱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对明确灾后救援的重点,指导救援人员及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
---|---|
ISSN: | 1673-6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