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篆刻作为资源:潘天寿的中国画学革新

潘天寿并没有直接参与民国时期的中国画论争,但他在那个时期就已明显表露出特有的中西艺术宏观的比较思维以及挖掘中国画独特价值的眼光。进入新中国的中国画"改造"氛围中,传统中国画,特别是为宫廷贵族和统治阶级服务的绘画和文人画一度面临生存危机。虽然这种状况在1956年"双百方针"和1961年"文艺八条"的相继出台后有所好转,但这并不等于"创作"即是"创新"的逻辑要求已然失效,也并不意味着建国初期中国画论争论中对传统中国画的责难彻底消失。...

Ausführliche Beschreibung

Gespeichert in:
Bibliographische Detailangaben
Veröffentlicht in:艺术评论 2015-07 (7), p.146-148
1. Verfasser: 杨树文
Format: Artikel
Sprache:chi
Schlagworte:
Online-Zugang:Volltext
Tags: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Beschreibung
Zusammenfassung:潘天寿并没有直接参与民国时期的中国画论争,但他在那个时期就已明显表露出特有的中西艺术宏观的比较思维以及挖掘中国画独特价值的眼光。进入新中国的中国画"改造"氛围中,传统中国画,特别是为宫廷贵族和统治阶级服务的绘画和文人画一度面临生存危机。虽然这种状况在1956年"双百方针"和1961年"文艺八条"的相继出台后有所好转,但这并不等于"创作"即是"创新"的逻辑要求已然失效,也并不意味着建国初期中国画论争论中对传统中国画的责难彻底消失。
ISSN:1672-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