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敏小说对非虚构创作的戏仿

非虚构创作以现实元素为基础,强调创作者的主体性与共情能力,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因重新搭建起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桥梁而拥有新的文学可能,在新世纪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作家鲁敏对于当下非虚构创作的热潮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担忧,在小说中运用“戏仿”这一后现代话语解构了非虚构创作的三个重要特征。首先,鲁敏指出创作者对非虚构创作模式的僵化遵守、对读者阅读取向的迎合以及对商业传播导向的谄媚,导致了创作者思辨能力的下降,反讽了非虚构创作的叙事策略。其次,鲁敏认为创作者对个体情感关怀的缺失与责任伦理意识的缺乏,使非虚构创作陷入道德伦理的困境,反思了创作者缺乏共情能力的写作姿态。最后,鲁敏意识到非虚构创作...

Ausführliche Beschreibung

Gespeichert in:
Bibliographische Detailangaben
Veröffentlicht in:艺术科技 2023-10, Vol.36 (19), p.110-113
Hauptverfasser: 陆梦欣, 贺昱
Format: Artikel
Sprache:chi
Online-Zugang:Volltext
Tags: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Beschreibung
Zusammenfassung:非虚构创作以现实元素为基础,强调创作者的主体性与共情能力,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因重新搭建起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桥梁而拥有新的文学可能,在新世纪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作家鲁敏对于当下非虚构创作的热潮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担忧,在小说中运用“戏仿”这一后现代话语解构了非虚构创作的三个重要特征。首先,鲁敏指出创作者对非虚构创作模式的僵化遵守、对读者阅读取向的迎合以及对商业传播导向的谄媚,导致了创作者思辨能力的下降,反讽了非虚构创作的叙事策略。其次,鲁敏认为创作者对个体情感关怀的缺失与责任伦理意识的缺乏,使非虚构创作陷入道德伦理的困境,反思了创作者缺乏共情能力的写作姿态。最后,鲁敏意识到非虚构创作中“真相悖论”这一写作窘境,揭示出生活内核的虚无本质以及后真相时代人们的需求位移,反拨了非虚构创作对“还原真相”的要求。鲁敏在小说中思考了非虚构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方法被工具化的创作现状,描写了当下非虚构创作面临的现实困境。虚构与非虚构是文学创作的一体两面,任何时代的文学都应以反映时代精神与深描个体内心为写作目标,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作家深刻的历史意识与深厚的人文关怀是走出当下文学困境的根本办法。因此,文章分析鲁敏在小说中对非虚构创作的戏仿,论述非虚构创作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以期为当代非虚构创作提供借鉴。
ISSN:1004-9436
DOI:10.3969/j.issn.1004-9436.2023.19.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