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文化交融理论:论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与出路——以姚安芦笙乐舞为例
学界对"用夏变夷""以汉化夷"等文化政策包含的文化同化乃至文化进化思想的消极意义反思不足.姚安芦笙乐舞有力地证明:不同民族间的艺术在历史语境中接触的过程及其结果是艺术交融而非艺术同化.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其不能准确解释不同文化群体相互接触后双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内涵发生转变的过程及其结果.中国民族学意义上的文化交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以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体目标;以各民族在文化上共创、共传、共享、同源异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等规律的成因、具体表现、社会意义和社会作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各民族文化间的比较研究为核心方...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7, Vol.53 (4), p.81-91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学界对"用夏变夷""以汉化夷"等文化政策包含的文化同化乃至文化进化思想的消极意义反思不足.姚安芦笙乐舞有力地证明:不同民族间的艺术在历史语境中接触的过程及其结果是艺术交融而非艺术同化.文化同化理论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其不能准确解释不同文化群体相互接触后双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内涵发生转变的过程及其结果.中国民族学意义上的文化交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以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体目标;以各民族在文化上共创、共传、共享、同源异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等规律的成因、具体表现、社会意义和社会作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各民族文化间的比较研究为核心方法;主张整体意义上的文化相对论;在文化事项族属难定的前提下,可从共创、共传、共享、同源异流等角度展开研究;在文化事项族属相对可辨的前提下,主张中华文化的交融性主要体现为"少数民族吸收汉族文化、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的辩证统一;提倡发展跨族际交融型文化.文化交融理论有利于建构开放的中国民族学理论,有利于促进民族艺术研究的范式创新. |
---|---|
ISSN: | 1000-5110 |
DOI: | 10.3969/j.issn.1000-5110.2021.04.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