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926年辞职事件再解读
1926年初自欧归国的蔡元培,被北大师生赋予厚望,能重掌北大,但他非但未能临危受命,反而采取断绝关系的辞职方式。在北大师生频繁急促的慰留函电背后,外间猜忌和怀疑也渐渐浮现出来。慰留者援引自北大已有成绩,坚持只有蔡元培同校,北大才能再续繁荣;怀疑者则认为蔡元培态度消极,已经不宜再回北大。蔡元培本人虽对北大感情深厚,却也深知难以凭一己之力挽救颓局。最终,他选择辞去校长,留在南方,其间也有种种难言之隐。蔡元培“毁誉听之”的态度,为人们自主诠释蔡元培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时人记忆中的蔡元培,也止是在此过程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教育学报 2010, Vol.6 (4), p.87-95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Schlagworte: |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1926年初自欧归国的蔡元培,被北大师生赋予厚望,能重掌北大,但他非但未能临危受命,反而采取断绝关系的辞职方式。在北大师生频繁急促的慰留函电背后,外间猜忌和怀疑也渐渐浮现出来。慰留者援引自北大已有成绩,坚持只有蔡元培同校,北大才能再续繁荣;怀疑者则认为蔡元培态度消极,已经不宜再回北大。蔡元培本人虽对北大感情深厚,却也深知难以凭一己之力挽救颓局。最终,他选择辞去校长,留在南方,其间也有种种难言之隐。蔡元培“毁誉听之”的态度,为人们自主诠释蔡元培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时人记忆中的蔡元培,也止是在此过程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
---|---|
ISSN: | 1673-1298 |
DOI: | 10.3969/j.issn.1673-1298.2010.04.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