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情下民国政府的粮食管理制度研究 ——以1930—1945年重庆涝旱灾害为例
K265; 民国时期,水旱灾害频繁,军阀混战、抗战爆发引发大量人口迁至大后方重庆,加剧了重庆地区民众粮食生产和分配上的紧张.对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设立了隶属于行政院的专门的粮食管理机构,开源节流,抑制酿酒等享受性消费;(二)平抑米价,依法取缔哄抬米价的富商;(三)设立专门的农业贷款机构,"直接发放"支持农业生产.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到1944年,双季稻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总产量较原先增加约54%.但由于政权的性质、大地主大官僚的压榨本性,这些战时经济政策的最终结果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田赋税收1935年已预征至1955年末.这些都说明,国民...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西部学刊 2020 (18), p.127-129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K265; 民国时期,水旱灾害频繁,军阀混战、抗战爆发引发大量人口迁至大后方重庆,加剧了重庆地区民众粮食生产和分配上的紧张.对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设立了隶属于行政院的专门的粮食管理机构,开源节流,抑制酿酒等享受性消费;(二)平抑米价,依法取缔哄抬米价的富商;(三)设立专门的农业贷款机构,"直接发放"支持农业生产.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到1944年,双季稻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总产量较原先增加约54%.但由于政权的性质、大地主大官僚的压榨本性,这些战时经济政策的最终结果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田赋税收1935年已预征至1955年末.这些都说明,国民政府并没有完成国家向近代化的转型. |
---|---|
ISSN: | 2095-6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