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思想史中的语言方法——义理与训诂一体性新议
"语言"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止是载体形塑了先秦思想史。传统义理、训诂之争已属不必要,因为语言既然是思想展开的方法与艺术,那么义理和训诂就是一体相融而非对立相斥。近代学科整合为"语言作为方法"塑造了成熟的环境,汉字的多义性则表明语言的变异常常透显出意义的多层次性。镶嵌了蕴含浓厚政教训诲词藻的神圣经典,为中国思想的语言方法启导了源头。孔子确立名教更奠定了语言的礼教伦理作用。战国诸子如墨、道之批判儒家,针对的正是名教、名学方法的逻辑与理论,名家更以激烈的立场解构名教。荀子遂提出新名学,全面回应各种反名教的"名"论,为这段绵延数百年的"语言陈述"论辩暂时划上了句号。...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文史哲 2018-10 (5), p.38-67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语言"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止是载体形塑了先秦思想史。传统义理、训诂之争已属不必要,因为语言既然是思想展开的方法与艺术,那么义理和训诂就是一体相融而非对立相斥。近代学科整合为"语言作为方法"塑造了成熟的环境,汉字的多义性则表明语言的变异常常透显出意义的多层次性。镶嵌了蕴含浓厚政教训诲词藻的神圣经典,为中国思想的语言方法启导了源头。孔子确立名教更奠定了语言的礼教伦理作用。战国诸子如墨、道之批判儒家,针对的正是名教、名学方法的逻辑与理论,名家更以激烈的立场解构名教。荀子遂提出新名学,全面回应各种反名教的"名"论,为这段绵延数百年的"语言陈述"论辩暂时划上了句号。 |
---|---|
ISSN: | 0511-4721 |
DOI: | 10.16346/j.cnki.37-1101/c.2018.0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