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敌人”及其边界——论《红日》对张灵甫的艺术重构经验
在1950—1970年代文学中,对反面人物予以他者化处理是为叙述“成规”,但以真实人事为原型的长篇小说《红日》却不循常例,拒绝可以用于“他性”建构的本事材料,以“把他们当作活人”为追求,比较忠实地呈现了“国军”将领张灵甫的忠报之道及其军“魂”,使之成为不多见的“看得见的敌人”,但同时亦坚守“人民”边界,而少有当前一些“去政治化”战争叙述之弊。此种正剧化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经验,值得重新辨识并有效鉴取。...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11, Vol.45 (6), p.80-89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在1950—1970年代文学中,对反面人物予以他者化处理是为叙述“成规”,但以真实人事为原型的长篇小说《红日》却不循常例,拒绝可以用于“他性”建构的本事材料,以“把他们当作活人”为追求,比较忠实地呈现了“国军”将领张灵甫的忠报之道及其军“魂”,使之成为不多见的“看得见的敌人”,但同时亦坚守“人民”边界,而少有当前一些“去政治化”战争叙述之弊。此种正剧化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经验,值得重新辨识并有效鉴取。 |
---|---|
ISSN: | 1000-5935 |
DOI: | 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22.06.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