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趋势分析
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基础.利用1980、1990、2000、2010、2017年等5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白洋淀区域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并结合相关规划探讨了白洋淀未来景观格局变化及影响.结果 表明,白洋淀区域景观规模和结构在1980-2000年期间变化不显著.2000-2017年期间,滩地向耕地、建设用地和湖泊大面积转换,湿地景观面积占比从78%下降到60%.2017-2030年期间,耕地和建设用地向湖泊转换,湿地景观面积占比将会达到90%;1980-2017年期间,滩地景观优势度最大,分布集中,但形状也最为复杂,各景观连通性走势较为平稳....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生态学报 2020, Vol.40 (20), p.7165-7174 |
---|---|
Hauptverfasser: | , , ,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基础.利用1980、1990、2000、2010、2017年等5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白洋淀区域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并结合相关规划探讨了白洋淀未来景观格局变化及影响.结果 表明,白洋淀区域景观规模和结构在1980-2000年期间变化不显著.2000-2017年期间,滩地向耕地、建设用地和湖泊大面积转换,湿地景观面积占比从78%下降到60%.2017-2030年期间,耕地和建设用地向湖泊转换,湿地景观面积占比将会达到90%;1980-2017年期间,滩地景观优势度最大,分布集中,但形状也最为复杂,各景观连通性走势较为平稳.景观尺度的破碎度不断升高,连通性和丰富度分别在1990年和2017年达到最大值.未来2030年,湖泊会成为优势景观类型,斑块分布集中且连通性增强,但复杂性增大.区域景观尺度的连通性变小,空间分布不均匀,丰富度降低;白洋淀景观格局历史演变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示其解释度为62.00%.未来气候条件下,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存在退化的风险,但规划实施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措施会对白洋淀的景观格局变化起主导作用.研究成果可为白洋淀湿地的规划管理和雄安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 |
---|---|
ISSN: | 1000-0933 |
DOI: | 10.5846/stxb201912302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