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比情”自然审美观论纲
我们把中国古代提出并建构的以自然之道的规律运动与人的情感变化异质同构的类比、比附的自然审关观,称为“比情”自然审美观。“比情”自然审美观在《淮南子》中就初见端倪,但真正提出并系统论述的则是力倡“天人感应”的汉代犬儒董仲舒。“比情”自然审美观虽然在诸多方面与“比德”自然审美观有相似之处,但在“比”的内容上却有侧重情感关系或道德关系、“情化”或“德化”等重要区别。它与“畅神”自然审美观在内容上有相似交叉之处,但也存在着情感抒发范围、形式和程度等种种差异。“比情”自然审美观的提出和建构是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是由“比德”到“畅神”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环节,它对后世美学和文艺创作影...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山东社会科学 2012-12 (12), p.42-47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Schlagworte: |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我们把中国古代提出并建构的以自然之道的规律运动与人的情感变化异质同构的类比、比附的自然审关观,称为“比情”自然审美观。“比情”自然审美观在《淮南子》中就初见端倪,但真正提出并系统论述的则是力倡“天人感应”的汉代犬儒董仲舒。“比情”自然审美观虽然在诸多方面与“比德”自然审美观有相似之处,但在“比”的内容上却有侧重情感关系或道德关系、“情化”或“德化”等重要区别。它与“畅神”自然审美观在内容上有相似交叉之处,但也存在着情感抒发范围、形式和程度等种种差异。“比情”自然审美观的提出和建构是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是由“比德”到“畅神”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环节,它对后世美学和文艺创作影响深远,在一定意义和某些方面奠定了中国古典关学基本理论的基础,在当代社会亦具有诸多重要意义。 |
---|---|
ISSN: | 1003-4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