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论张载气学中的“道”与“名”
B244.4; 形而上学或者说“道”是否可言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道家在这方面有一个强势的理论,认为“道”不可“道”(名、言),却可以“正言若反”的方式表述.禅宗亦在同一理论延长线上理解其不可说的“第一义”.冯友兰将这一致思方式概括为“负的方法”,并认为其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然而,此一论断忽略了儒家对形而上学言说问题的独特理解.大致来看,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并非一个纯理论问题,而决定于言者或听者的德性和修养.就理论现象而言,孔子之后,儒家大量谈“道”论“性”,一些儒者还对“道”或“性”何以可言做了深入思考.思孟学派率先通过新形名学的思路对此进行了初步解答,却依然遗留下若干问题.后来,荀子、董...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人文杂志 2021 (1), p.34-44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B244.4; 形而上学或者说“道”是否可言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道家在这方面有一个强势的理论,认为“道”不可“道”(名、言),却可以“正言若反”的方式表述.禅宗亦在同一理论延长线上理解其不可说的“第一义”.冯友兰将这一致思方式概括为“负的方法”,并认为其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然而,此一论断忽略了儒家对形而上学言说问题的独特理解.大致来看,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并非一个纯理论问题,而决定于言者或听者的德性和修养.就理论现象而言,孔子之后,儒家大量谈“道”论“性”,一些儒者还对“道”或“性”何以可言做了深入思考.思孟学派率先通过新形名学的思路对此进行了初步解答,却依然遗留下若干问题.后来,荀子、董仲舒,尤其是张载则引入气论,较为全面回答了这些问题.张载一方面通过“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说明了为什么可以通过有形的气说明无形的道,另一方面则通过“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的相通说明了内在之形和外在之形的关系.同时,张载的相关思考抓住了儒家道论对于“成德”与“得名”工夫的强调.儒家形而上学的言说方式与冯友兰所谓“负的方法”和“正的方法”都不同,而是长期以来被忽略的道论方法. |
---|---|
ISSN: | 0447-662X |
DOI: | 10.3969/j.issn.0447-662X.2021.01.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