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其道:论庄子的“撄宁”

关于什么是终极实在与终极价值,人们一般更多关注名词性的那部分内容。如果转换思路,考察与之相关的动词性内容,会发现道家思考“道”的关键在于反转西周以来该词所具有的目的论层面的规范性内涵。从“得道”“谋道”“循道”“行道”,到《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和“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进而到《庄子》的“不道之道”“浮游于道”“不如两忘而化其道”等,可以看出,道家总是以一种旨在颠覆和重新定义“道”的方式扬弃它先前的含义,并将“道路”的规范性隐喻转变为“撄宁”之“水”的隐喻。“道”原本是朝向预期价值的有意识行动或特定的理想政治秩序,但在老庄哲学中却具有完全相反的意味:通过消除所有作为目标的、有意识的价值,...

Ausführliche Beschreibung

Gespeichert in:
Bibliographische Detailangaben
Veröffentlicht in:江海学刊 2023-09 (5), p.47-52
Hauptverfasser: 任博克, 许家瑜
Format: Artikel
Sprache:chi
Online-Zugang:Volltext
Tags: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Beschreibung
Zusammenfassung:关于什么是终极实在与终极价值,人们一般更多关注名词性的那部分内容。如果转换思路,考察与之相关的动词性内容,会发现道家思考“道”的关键在于反转西周以来该词所具有的目的论层面的规范性内涵。从“得道”“谋道”“循道”“行道”,到《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和“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进而到《庄子》的“不道之道”“浮游于道”“不如两忘而化其道”等,可以看出,道家总是以一种旨在颠覆和重新定义“道”的方式扬弃它先前的含义,并将“道路”的规范性隐喻转变为“撄宁”之“水”的隐喻。“道”原本是朝向预期价值的有意识行动或特定的理想政治秩序,但在老庄哲学中却具有完全相反的意味:通过消除所有作为目标的、有意识的价值,以实现其无目的的行为。庄子将“忘”与“化其道”关联起来,提出非目的性的创造性转化,使充实的无意识经验从道德性判断与社会性功能中解放出来,并以此作为万物相互创造的生命力之渊。
ISSN:1000-856X
DOI:10.3969/j.issn.1000-856X.2023.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