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的伤痕:战后沦陷区作家的生存环境及其创作、生存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带有原罪身份色彩的沦陷区作家为了在新的社会组织结构中找到主体认同,他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改换姓名、拥抱新政权、放弃个性色彩而创作适合社会需要的作品、修改沦陷时期的作品。他们还通过艰苦的劳动来"赎罪",主动坦白、检讨。吊诡的是,"文革"结束之后,沦陷区作家对沦陷时期自身的历史极力掩盖。这说明政治运动中的"坦白"更多地出于保全性命的考虑,它并不触及灵魂的伤痛,因此无法达到自我否定的效果。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殖民留下的伤痕。...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6), p.78-81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Schlagworte: |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带有原罪身份色彩的沦陷区作家为了在新的社会组织结构中找到主体认同,他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改换姓名、拥抱新政权、放弃个性色彩而创作适合社会需要的作品、修改沦陷时期的作品。他们还通过艰苦的劳动来"赎罪",主动坦白、检讨。吊诡的是,"文革"结束之后,沦陷区作家对沦陷时期自身的历史极力掩盖。这说明政治运动中的"坦白"更多地出于保全性命的考虑,它并不触及灵魂的伤痛,因此无法达到自我否定的效果。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殖民留下的伤痕。 |
---|---|
ISSN: | 1009-1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