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人之论真能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危机吗
殷周之际,周公“损益”殷商宗教,纳“德”于宗教信仰系统之中,作为天人沟通的根据,形成了“天人德合”的天命观。春秋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外缘助力,西周天命论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构成天命论的诸多要素,特别是天、人等要素遂逐渐发生分化,并得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老子与孔子反思夏、商、周三代宗教及春秋时期的政治现实。借助于西周天命论分化带来的丰富文化资源,扬弃“天人德合”的思维模式,分别建构了“推天道明人道”和“推人道达天命”的哲学体系。(易传)综合二家之说,围绕人与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人与社会合理存在的可能性问题,建构了颇具特色的天人之学,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所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天...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Hebei xue kan = Hebei xuekan 2004-10, Vol.24 (5), p.93-98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Schlagworte: |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殷周之际,周公“损益”殷商宗教,纳“德”于宗教信仰系统之中,作为天人沟通的根据,形成了“天人德合”的天命观。春秋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外缘助力,西周天命论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构成天命论的诸多要素,特别是天、人等要素遂逐渐发生分化,并得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老子与孔子反思夏、商、周三代宗教及春秋时期的政治现实。借助于西周天命论分化带来的丰富文化资源,扬弃“天人德合”的思维模式,分别建构了“推天道明人道”和“推人道达天命”的哲学体系。(易传)综合二家之说,围绕人与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人与社会合理存在的可能性问题,建构了颇具特色的天人之学,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所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问题主要是用来解决伦常名教的形上基础、人之为人的根据以及终极关怀等安身立命问题的,而不是用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等问题的。中国古代哲人几乎从不用知识论的进路考量天人及二者之间的距离,而是靠修养、直觉、(准宗教性的)情感体验来感受天人之间的默契。由于是一种默契,也就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因此,理解的空间也就相当大.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
---|---|
ISSN: | 1003-7071 |
DOI: | 10.3969/j.issn.1003-7071.2004.05.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