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全新世东海泥质区物源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来自MD06-3039A孔的正构烷烃记录

P593%P722.6%P532; 东海泥质区具有稳定的连续沉积,为开展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但前人主要侧重于沉积模式、季风、洋流及海洋环境研究,关于有机碎屑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通过晚全新世以来东海泥质沉积序列MD06-3039A的正构烷烃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发现该区域4400 cal.a B.P.以来沉积有机质具有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特征,其中在3200~1300 cal.a B.P.陆源输入相对减少,被认为与该区域夏季风减弱有关.nC 31/nC 27正构烷烃的变化表明,物源区植被呈现3个阶段的波动,早、晚阶段草本植物相对增多,中阶段...

Ausführliche Beschreibung

Gespeichert in:
Bibliographische Detailangaben
Veröffentlicht in:第四纪研究 2018, Vol.38 (5), p.1293-1303
Hauptverfasser: 郑邦, 周斌, 王可, 庞洋, 陈明德, 郑洪波
Format: Artikel
Sprache:chi
Online-Zugang:Volltext
Tags: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Beschreibung
Zusammenfassung:P593%P722.6%P532; 东海泥质区具有稳定的连续沉积,为开展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但前人主要侧重于沉积模式、季风、洋流及海洋环境研究,关于有机碎屑输入、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通过晚全新世以来东海泥质沉积序列MD06-3039A的正构烷烃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发现该区域4400 cal.a B.P.以来沉积有机质具有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特征,其中在3200~1300 cal.a B.P.陆源输入相对减少,被认为与该区域夏季风减弱有关.nC 31/nC 27正构烷烃的变化表明,物源区植被呈现3个阶段的波动,早、晚阶段草本植物相对增多,中阶段3200~1300 cal.a B.P.木本植物相对较多;与此同时,植被变化呈现次一级的波动,如隋唐大暖期草本增多,明清小冰期早期木本增多.研究认为,这个区域的草/木本植物变化对气候冷暖变化的响应可能更明显.1300 cal.a B.P.以来气候总体上继续呈凉干状态,但草本植物大量增多,这与前阶段气候变冷呈现的木本植物相对增多不同,暗示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导致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化.
ISSN:1001-7410
DOI:10.11928/j.issn.1001-7410.2018.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