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补习的有效性--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估计
课外补习能否有效提升学业成绩一直是研究和实践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有效控制内生性问题,对课外补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总样本上,课外补习并不是提升学业成绩的“快车道”,甚至显著地降低了初中生的标准总成绩;与此同时,课外补习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显著地减少了初中生感到沮丧、悲伤、生活没有意思和不快乐等负性情绪的频率。进一步的分样本研究发现,“补习无效”主要存在于男性、农村和父母职业为非精英的弱势亚群体中,而“安慰剂效应”也常常在这些群体中同时出现。上述发现说明,对于优质教育机会不足的弱势群体学生来说...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9-03, Vol.17 (1), p.123-141 |
---|---|
Hauptverfasser: |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课外补习能否有效提升学业成绩一直是研究和实践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有效控制内生性问题,对课外补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总样本上,课外补习并不是提升学业成绩的“快车道”,甚至显著地降低了初中生的标准总成绩;与此同时,课外补习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显著地减少了初中生感到沮丧、悲伤、生活没有意思和不快乐等负性情绪的频率。进一步的分样本研究发现,“补习无效”主要存在于男性、农村和父母职业为非精英的弱势亚群体中,而“安慰剂效应”也常常在这些群体中同时出现。上述发现说明,对于优质教育机会不足的弱势群体学生来说,参与课外补习的根本动力可能并不在于学业成绩上的回报,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安慰。 |
---|---|
ISSN: | 1671-9468 |
DOI: | 10.12088/pku1671-9468.20190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