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視覺化」轉向?以1980年代科普雜誌《牛頓》為析論核心
本研究以《牛頓》為析論核心,透過社會與歷史條件的爬梳、深度訪談以及視覺框架分析,從中探究1980年代臺灣科學視覺化現象,研究發現:一、就科學視覺化成因而言:1980年代,國民所得提升、加諸官方宣導「書香社會」,高單價的《牛頓》打破時人對於科普雜誌訴諸文字的理解,形成「嘆為觀止」的視覺感受,可稱之為視覺創新「表現」之一環,促成精美印刷、圖片彩印的科普出版風潮。二、就科學視覺化認知而言:《牛頓》認為圖解科學較照片真切;《科學眼》則堅持攝影比圖片更加真實,兩者皆旨在「求真」,也就是視圖片與照片為客觀、中立超然的載體,旨在佐證科學理論。三、就科學視覺化實踐而言:《牛頓》自製專欄的圖片依循日文版視覺框架...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新聞學研究 2023-10 (157), p.95-162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Schlagworte: |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本研究以《牛頓》為析論核心,透過社會與歷史條件的爬梳、深度訪談以及視覺框架分析,從中探究1980年代臺灣科學視覺化現象,研究發現:一、就科學視覺化成因而言:1980年代,國民所得提升、加諸官方宣導「書香社會」,高單價的《牛頓》打破時人對於科普雜誌訴諸文字的理解,形成「嘆為觀止」的視覺感受,可稱之為視覺創新「表現」之一環,促成精美印刷、圖片彩印的科普出版風潮。二、就科學視覺化認知而言:《牛頓》認為圖解科學較照片真切;《科學眼》則堅持攝影比圖片更加真實,兩者皆旨在「求真」,也就是視圖片與照片為客觀、中立超然的載體,旨在佐證科學理論。三、就科學視覺化實踐而言:《牛頓》自製專欄的圖片依循日文版視覺框架,建構科學視覺化內容,無論就圖像配色、表徵形式以及符號象徵,皆與日本一致。但在意識形態的表徵上,試圖加入自身所處情境的元素,也讓讀者看見與日文版不同的視覺意象。 |
---|---|
ISSN: | 1016-1007 |
DOI: | 10.30386/MCR.202310.0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