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死生隱喻與自然變化
《莊子》到處出現死亡場景的描述,如何坦然面對死亡幾乎是一再重複的主旋律,而道家描述其人的基本配備則是「入於不死不生」、「死生無變於己」。若從冥契主義的角度看,體道的身心情狀通常會出現超越死亡的永恆、寧靜、幸福感,而做為冥契體驗的類型之一,《莊子》文獻亦多有類似描述。總之,對《莊子》的死亡議題之探討,將打開道家的終極關懷之詮釋空間。然本文特別指出,《莊子》對死亡的超克並非採取一般宗教式的彼岸追求,尤其是逃避死亡而去尋求永不變動的超越樂園,《莊子》顯然認為必須接納死亡,因為生和死共構為自然變化之整體,肯定變化就必得肯定死亡,然後在「死生一條」、「死生一貫」的整體觀之下,超越「悅生/惡死」的二元論困...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漢學研究 2011-12, Vol.29 (4), p.1-34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Schlagworte: |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莊子》到處出現死亡場景的描述,如何坦然面對死亡幾乎是一再重複的主旋律,而道家描述其人的基本配備則是「入於不死不生」、「死生無變於己」。若從冥契主義的角度看,體道的身心情狀通常會出現超越死亡的永恆、寧靜、幸福感,而做為冥契體驗的類型之一,《莊子》文獻亦多有類似描述。總之,對《莊子》的死亡議題之探討,將打開道家的終極關懷之詮釋空間。然本文特別指出,《莊子》對死亡的超克並非採取一般宗教式的彼岸追求,尤其是逃避死亡而去尋求永不變動的超越樂園,《莊子》顯然認為必須接納死亡,因為生和死共構為自然變化之整體,肯定變化就必得肯定死亡,然後在「死生一條」、「死生一貫」的整體觀之下,超越「悅生/惡死」的二元論困境。本叉的探討方式,特別從隱喻的描述來考察,一方面分析《莊子》在描述與反省死亡時,採取了那些隱喻,另一方面也從生與死的隱喻中發現它們和「自然變化」這一主題的連結性。總之,本文認為《莊子》透過死、生之多重隱喻,一再讓我們從「自然變化」這一宏觀視域來調整觀照態度,以超脫死亡的桂桔。最役,本文也分析了《莊子》和神話兩種面對死亡的細微而重要之別異。 |
---|---|
ISSN: | 0254-4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