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主体哲学转向的内在逻辑及其推进
从主体间性角度重新阐释海德格尔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海德格尔主体哲学转向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前期海德格尔质疑胡塞尔提出的“‘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并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转折期的海德格尔经由探讨“此在”、“共在”后,反转了对物和世界的理解,克服了“主体中心困境”,主体间性转向的维度彰显,但此时的海德格尔仍然留有形而上学残余。后期海德格尔直接思“本有”,与“此在”作了最大限度的剥离,完成了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进入“主体间性”的哲学维度。虽然后期海德格尔对主体间性作了进一步推进,但并不彻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地...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江西社会科学 2014-12 (12), p.13-18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Schlagworte: |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从主体间性角度重新阐释海德格尔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海德格尔主体哲学转向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前期海德格尔质疑胡塞尔提出的“‘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并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转折期的海德格尔经由探讨“此在”、“共在”后,反转了对物和世界的理解,克服了“主体中心困境”,主体间性转向的维度彰显,但此时的海德格尔仍然留有形而上学残余。后期海德格尔直接思“本有”,与“此在”作了最大限度的剥离,完成了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进入“主体间性”的哲学维度。虽然后期海德格尔对主体间性作了进一步推进,但并不彻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 |
---|---|
ISSN: | 1004-518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