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消费不平等:程度测度、形成机制及政策启示
缩小消费分布差距,提升整体消费率,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根本路径。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2019年数据,将消费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置于同一分析框架,详细测度我国居民家庭各种消费的不平等程度,并进一步探讨整体消费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从收入和城乡分组这一单维组群分解的角度出发,获取中国家庭消费不平等的组内和组间差距,对消费不平等的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究;另一方面,运用基于回归方程的Shapley值分解法获取多种因素的贡献程度,全面分析消费不平等的形成原因,突出揭示不同种类消费不平等形成机制的差异。结果发现:在这一时期,消费不平...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消费经济 2023-02, Vol.39 (1), p.58-70 |
---|---|
Hauptverfasser: |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缩小消费分布差距,提升整体消费率,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根本路径。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2019年数据,将消费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置于同一分析框架,详细测度我国居民家庭各种消费的不平等程度,并进一步探讨整体消费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从收入和城乡分组这一单维组群分解的角度出发,获取中国家庭消费不平等的组内和组间差距,对消费不平等的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究;另一方面,运用基于回归方程的Shapley值分解法获取多种因素的贡献程度,全面分析消费不平等的形成原因,突出揭示不同种类消费不平等形成机制的差异。结果发现:在这一时期,消费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基本呈先升后降之势,收入的基尼系数在0.485-0.520之间波动,消费的基尼系数在0.456-0.510之间变化。在消费不平等的形成机制中,总体消费不平等主要是收入组间和城乡间消费差距引起的,收入是影响总消费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其相对贡献介于20-25%之间;生存型消费不平等和发展与享受型消费不平等的形成原因不一致,这可能与个体特征中的教育、年龄和健康因素有关。研究为全面认识消费不平等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对于有效缓解消费不平等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
---|---|
ISSN: | 1007-5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