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图学视域下《我弥留之际》文学与地图相互促进机制研究
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始终围绕着轴心人物——艾迪·本德伦,讲述了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一家为完成艾迪的遗愿,将安放艾迪遗体的灵柩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文学地图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空间批评理论,含有丰富的学术意蕴,可以为理解文学作品提供新的视角,并为理解作家创作背后的艺术逻辑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拟从文学地图学视域出发,探究《我弥留之际》中文学与地图的相互促进机制,拟从地图在文学中的隐喻作用,地图在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功能以及文学对地图的控制和规约这三方面来解读文学与地图在小说故事进程发展和主体表达中所起到的相...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考试与评价:高校英语教研版 2022-12 (6), p.16-19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始终围绕着轴心人物——艾迪·本德伦,讲述了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一家为完成艾迪的遗愿,将安放艾迪遗体的灵柩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文学地图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空间批评理论,含有丰富的学术意蕴,可以为理解文学作品提供新的视角,并为理解作家创作背后的艺术逻辑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拟从文学地图学视域出发,探究《我弥留之际》中文学与地图的相互促进机制,拟从地图在文学中的隐喻作用,地图在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功能以及文学对地图的控制和规约这三方面来解读文学与地图在小说故事进程发展和主体表达中所起到的相互促进作用,以便在文学地图学视域下管窥福克纳文学创作的奥秘。 |
---|---|
ISSN: | 1009-6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