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缔约后国民政府路径分歧的发展与终结(1937.8—1938.1)

1937年8月中苏缔约后,国民政府基于错误的推演,寄希望于以苏联参战实现军事胜日的“苏联路径”。两个月后,随着推演的落空,很多人转向以“倚德议和”为目的的“德国路径”。11月初的第一次德国调停与国民政府高层“反共”执念的复炽相互作用,加剧了国民政府内部的路径分歧,赞同“德国路径”者还尝试从防止“造共”的维度劝告日本“悔悟”。其后,“张冲口信”铸成蒋介石对苏联的误判,与第二次德国调停相重叠,促使蒋介石交叉实行“以德促苏”与“倚德议和”,但国民政府的主流却进一步向“德国路径”倾斜。12月下旬日本对华条件更加严苛,国民政府对此存在三种不同意见,最终对日本的条件既不接受也未拒绝。1938年1月日本切断...

Ausführliche Beschreibung

Gespeichert in:
Bibliographische Detailangaben
Veröffentlicht in:抗日战争研究 2022-09 (3), p.4-29
1. Verfasser: 鹿锡俊
Format: Artikel
Sprache:chi
Online-Zugang:Volltext
Tags: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Beschreibung
Zusammenfassung:1937年8月中苏缔约后,国民政府基于错误的推演,寄希望于以苏联参战实现军事胜日的“苏联路径”。两个月后,随着推演的落空,很多人转向以“倚德议和”为目的的“德国路径”。11月初的第一次德国调停与国民政府高层“反共”执念的复炽相互作用,加剧了国民政府内部的路径分歧,赞同“德国路径”者还尝试从防止“造共”的维度劝告日本“悔悟”。其后,“张冲口信”铸成蒋介石对苏联的误判,与第二次德国调停相重叠,促使蒋介石交叉实行“以德促苏”与“倚德议和”,但国民政府的主流却进一步向“德国路径”倾斜。12月下旬日本对华条件更加严苛,国民政府对此存在三种不同意见,最终对日本的条件既不接受也未拒绝。1938年1月日本切断“德国路径”后,国民政府在别无选择中被迫转向长期抗战。在此过程中,日本“共同防共”等条件的压迫,使苏联因素对国民政府发挥了鼓舞抗日与阻止屈服的作用;日本则在代为国民政府终结路径分歧的同时,走上与既定目标适得其反的绝路。
ISSN:1002-9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