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东南部通风廊道构建和气象效应研究
武汉市东南部的夏季平均风速以“软轻风”为主,中心城区风速缓慢减小,热岛集中,郊区风速保持稳定波动,大部分区域基本无热岛。尝试构建武汉市东南部的宏观通风廊道系统,并利用WRF模式进行数值敏感性试验,定量研究不同廊道建设对周边地区气象场的影响。模拟时间选为2018年7月18日,盛行东南风,模拟试验设置平行于主导风和垂直于主导风的两条通风廊道。结果表明:武汉市东南部的通风廊道有降低气温、提高湿度和增加风速的作用。与无廊道相比,与主导风平行的廊道可致使近地面气温下降1.4℃,相对湿度提高8%,风速增加1.4 m·s-1,垂直高度100 m以内降温增湿效应明显,120 m高度风速增加1 m·s-1;与主...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11, Vol.31 (11), p.2500-2513 |
---|---|
Hauptverfasser: | , , , ,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武汉市东南部的夏季平均风速以“软轻风”为主,中心城区风速缓慢减小,热岛集中,郊区风速保持稳定波动,大部分区域基本无热岛。尝试构建武汉市东南部的宏观通风廊道系统,并利用WRF模式进行数值敏感性试验,定量研究不同廊道建设对周边地区气象场的影响。模拟时间选为2018年7月18日,盛行东南风,模拟试验设置平行于主导风和垂直于主导风的两条通风廊道。结果表明:武汉市东南部的通风廊道有降低气温、提高湿度和增加风速的作用。与无廊道相比,与主导风平行的廊道可致使近地面气温下降1.4℃,相对湿度提高8%,风速增加1.4 m·s-1,垂直高度100 m以内降温增湿效应明显,120 m高度风速增加1 m·s-1;与主导风垂直的廊道对气温、湿度和风速的作用强度弱于平行廊道,且复合廊道的作用强度与单一廊道基本相同。通风廊道对气温和湿度的影响随风向向下游延伸,但对风速影响甚微。与主导风平行的廊道下风方1 km气温降低0.98℃,相对湿度提高5.93%,下风方2 km气温降低0.46℃,相对湿度提高3.12%。通过设计通风廊道,利用主导风偏东风将城郊绿地和水体同中心热岛区串连,引入冷源自然风,导出城市热空气,形成局地对流,可缓解城市热岛。 |
---|---|
ISSN: | 1004-8227 |
DOI: | 10.11870/cjlyzyyhj20221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