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诠释中国古代史——以富民、农商与南北整合为重点

'富民'、'农商'、赋役等牧民理政方式和南北整合,近年来相继成为多维度诠释中国古代史的切入点。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阐释:或依据富民阶层崛起且居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认为中唐以后是'富民社会';或主张宋以降狭义的江南属于典型的'农商社会',明清国家、社会、文化总体形态又可称'帝制农商社会';或从财经政策层面探讨宋、明政府与社会、税源扩充和防闲'巨室'。有学者指出,明代国家与编民的关系...

Ausführliche Beschreibung

Gespeichert in:
Bibliographische Detailangaben
Veröffentlicht in: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6-12 (4), p.45-54
1. Verfasser: 李治安
Format: Artikel
Sprache:chi
Schlagworte:
Online-Zugang:Volltext
Tags: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Beschreibung
Zusammenfassung:'富民'、'农商'、赋役等牧民理政方式和南北整合,近年来相继成为多维度诠释中国古代史的切入点。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阐释:或依据富民阶层崛起且居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认为中唐以后是'富民社会';或主张宋以降狭义的江南属于典型的'农商社会',明清国家、社会、文化总体形态又可称'帝制农商社会';或从财经政策层面探讨宋、明政府与社会、税源扩充和防闲'巨室'。有学者指出,明代国家与编民的关系构建于'纳粮当差','一条鞭法'则转变为'完纳钱粮'。笔者的研究结论是,商鞅开创的'编民耕战',实乃帝制国家统辖'齐民'的基本模式,'不抑兼并'是中唐以降对该模式的变通;中古以来南北差异经历了若干次博弈整合,因此其社会经济及民族交融的主线经常是以南北地域为载体来施展或表现。以上研究均有宏大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论关怀,对帝制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区域差异及整合等,进行'长时段'和总体史描述,且有所突破,可视为融通断代和多维度诠释中国古代史的良好尝试。
ISSN:209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