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形义来源非一说
在中国古文字学第五届年会发言中,一位专家谈到他论文中'之'字有关的金文形体说:象植物滋生之形。他的说法不但有金文形体为据,也和《说文解字》:'之,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之为足。'一致。古文字'之'和'止'原是一字。另有同志在发言中不同意上说,据甲骨文、金文'之'皆作脚趾形,提出异议。究竟谁是谁非?为什么产生这类分歧呢?引起了人们的思索。我在探索'弱'字的形义来源时,也曾遇到类似的困惑。王国维据两弓相比的形体释为弜是弓檠的柲的本字。唐兰认为王说是错的,指出殷代'图...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4 (2), p.86-94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在中国古文字学第五届年会发言中,一位专家谈到他论文中'之'字有关的金文形体说:象植物滋生之形。他的说法不但有金文形体为据,也和《说文解字》:'之,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之为足。'一致。古文字'之'和'止'原是一字。另有同志在发言中不同意上说,据甲骨文、金文'之'皆作脚趾形,提出异议。究竟谁是谁非?为什么产生这类分歧呢?引起了人们的思索。我在探索'弱'字的形义来源时,也曾遇到类似的困惑。王国维据两弓相比的形体释为弜是弓檠的柲的本字。唐兰认为王说是错的,指出殷代'图画文字'的弜,'都画两张弓,有的是很清楚的弛弓的样子,根本看不到弓柲、弓檠的形象。'看来'弜'的古文字确有两支弓并列表示并比、比较、比赛的一种形义来源,和另一种缚弓于弓檠,代表正弓器的'柲'的 |
---|---|
ISSN: | 1672-7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