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伦理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探析——以徽州民歌的英译为例
在我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举足轻重。如何在目的语世界再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文化已成为翻译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鉴于翻译伦理对译者翻译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文章以翻译伦理为视角,从再现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三种伦理模式出发,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徽州民歌的英译为实例,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于遵守上述三种翻译伦理模式,即追求对原作忠诚的再现伦理、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交际伦理和彰显以目的语读者阅读期待为取向的规范伦理,以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有所裨益。...
Gespeichert in:
Veröffentlicht in: |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9, Vol.17 (3), p.102-104 |
---|---|
1. Verfasser: | |
Format: | Artikel |
Sprache: | chi |
Online-Zugang: | Volltext |
Tags: |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
Zusammenfassung: | 在我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举足轻重。如何在目的语世界再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文化已成为翻译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鉴于翻译伦理对译者翻译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文章以翻译伦理为视角,从再现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三种伦理模式出发,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徽州民歌的英译为实例,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于遵守上述三种翻译伦理模式,即追求对原作忠诚的再现伦理、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交际伦理和彰显以目的语读者阅读期待为取向的规范伦理,以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有所裨益。 |
---|---|
ISSN: | 2096-3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