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相互主體性」的立場論天台宗幾個基本關鍵觀念以及山家與山外之爭

筆者所謂「相互主體性」(試譯英文的"Intersubjectivity"),基本上是指兩個主體之間的彼此影響。若較徹底規定其含義以及理論前題,則可定義如下︰每一個主體的存在與內在構造,以及其所有特徵的發展,如何藉著與其它主體的關係而成,就是本文所謂的相互主體性。以人界來講,也就是所謂的人際關係。本文的要點在於探討此一問題在天台宗教義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此一問題,在早期印度佛教,並未有終極性的地位,而到了中國天台宗重新處理真諦與俗諦之間的關係,則難免也重新處理此一問題。原來,此一問題歸於俗諦的範圍。天台宗取消真、俗諦間優劣分別,則必然同時提高相互主體性的重要性。本文的目的正在於探討天台宗對此一問...

Ausführliche Beschreibung

Gespeichert in:
Bibliographische Detailangaben
Veröffentlicht in:中華佛學學報 1997-07 (10), p.355-373
1. Verfasser: 任博克(Brook Ziporyn)
Format: Artikel
Sprache:chi
Online-Zugang:Volltext
Tags: Tag hinzufügen
Keine Tags, Fügen Sie den ersten Tag hinzu!
Beschreibung
Zusammenfassung:筆者所謂「相互主體性」(試譯英文的"Intersubjectivity"),基本上是指兩個主體之間的彼此影響。若較徹底規定其含義以及理論前題,則可定義如下︰每一個主體的存在與內在構造,以及其所有特徵的發展,如何藉著與其它主體的關係而成,就是本文所謂的相互主體性。以人界來講,也就是所謂的人際關係。本文的要點在於探討此一問題在天台宗教義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此一問題,在早期印度佛教,並未有終極性的地位,而到了中國天台宗重新處理真諦與俗諦之間的關係,則難免也重新處理此一問題。原來,此一問題歸於俗諦的範圍。天台宗取消真、俗諦間優劣分別,則必然同時提高相互主體性的重要性。本文的目的正在於探討天台宗對此一問題的處理方法,以及此一問題之與該宗某些特別觀念的彼此關係。筆者認為,所謂山外諸師眼目中的天台傳統已多少失去此等意義與焦點。由此觀點來看山家、山外之爭,亦可有助於理解此一爭議的涵義。本文最後一段,即試作初步的探討。為了解析此一問題,本文先說明天台宗對於自行與化他之關係的看法,也就是自行與化他、權法與實法之不二關係。筆者以為,這種自他觀只是天台宗最基本原理(即空即假即中三諦圓融)的必然演變與發揮。既然可云無空而非假中,無假而非空中,無中而非空假,則當然亦得云無自行(空、中)而非化他(假),無化他而非自行。此後,本文則進一步談到感應道交的問題。依天台宗教義看,此一問題,亦必由不二、相即、整體論等觀點去了解。如此,則一一佛一一生皆即是整個三千,此感此應亦必遍一切處。一一念一一行無非感無非應。如此智者大師所言的任運無意,無作而未曾毫差之妙應才能講通。眾生感機既然即是與諸佛妙應同一個三千感應大法界,每一感即是每一應,則當然不必加意運作,而可當之無差。若不從相互主體性關係網等角度觀之,則現代人很難理解此等理。而若由此角度思之,萬疑頓化。由本文提出的相互主體性的情況思之,才可了解何以並不僅是客體(世界)可內在具足兩種相反價值(淨與穢),客體不二,而且,主體方面亦不落於二分法︰每一個主體亦淨亦染,可同時明同時無明。如此才成得了染淨不二、煩惱即菩提等義。本文談完上述諸義,重論山家山外所爭的幾個要點。由解析山家、山外著作,依上述諸義,說明雙方要點與差異之所在。如此,則發現,山家四明知禮的染淨互為因緣、淨必藉染而發等義,恰合上述即感即應、對話式融通兩種主體境界等義。
ISSN:1017-7132
DOI:10.6986/CHBJ.199707.0355